气浮机是利用小气泡或微小气泡使介质中的杂质浮出水面机器。对水体中含有的一些比重接近于水的细微籍其自重难于下沉或上浮即可采用该气浮装置。
目前在给排水方面,预处理的水质,除一些含砂较多的原水水体以及含机械杂质较重的污水外,大部分都是质轻的悬浮颗粒。例如:湖泊、水库及部分江河中的藻类;植物残体及细小的胶体杂质;印染行业的染料颗粒;造纸、化纤行业的短纤维;炼油、化工行业的石油及;电镀和酸洗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电泳漆废水等等;都是比重十分接近于水的轻质颗粒。对于这些原水,若沿用传统的沉淀方法,效果必然很差,尤其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由于混凝和水力条件变劣,处理效果更难保证。可以想象,难以沉淀的絮粒,硬要使其下沉,势必事倍功半,倒不如因势利导,人为地向水体中导入气泡,使其粘附于絮粒上,从而大幅度地降低絮粒的整体密度,并借气泡上升的速度,强行使其上浮,以此实现快速的固液分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气浮技术的出现,是对重力沉降法的一次革命,它开拓了固、液分离技术的新领域。
结构特点:设备主体为长方形钢制结构。主要部件由溶气泵、空压机、溶气罐、长方形箱体、
气浮系统、刮泥系统等组成。
1.溶气罐产生气泡细小,粒径为20-40um,粘附絮凝物牢固,能够达到良好的气浮效果;
2.絮凝剂使用量少,成本降低;
3.操作规程易于掌握,水质水量易于控制,管理简单。
4.设有反冲洗系统,释放器不易堵塞。
气浮机操作规程 :
1、用途 气浮机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酿造、植物油生产与精炼、屠宰、电镀、印染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2、工作原理 气浮原理是向水体中溶入大量空气,减压后形成大量细微气泡,气泡与悬浮物质形成粘附作用。悬浮物在微小气泡的吸附下,凝聚到一起,随气泡浮至水面。在刮渣机的作用下,将浮渣与水体分离,较重的杂质将沉在底部,通过排污系统定期排出。
1、处理效率高:
气浮处理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气水所能浮起的浮粒子的较大绝干重量,我们将其定义为单位浮量,这是度量溶气水质好坏的一项客观指标。空气属于难溶于水的物质,常压下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1.8%,在0.3%Mpa的压力下,溶解度可达到5.4%,如何让这些有限的溶解空气充分发挥作用,是气浮技术的关键。而缩小气泡的直径、增大气泡群密度、改良气泡群均匀度,是提高气浮效率的关键,三者互相关联、相互制约。1个100UM的气泡如果变成等体积的1UM的气泡,其微量可以达到1000000个,所以,在溶解空气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缩小单个气泡的直径,即可增大气泡群密度,同时气泡群的均匀性也可以得到改善,传统气浮效率低,其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所产生的气泡直径过大,主体气泡群气泡的直径一般都在50UM以上,气泡群的密度(消能后单位体积溶气水中所含气泡个数)一般在108\M3以下,气泡群均匀性(主体气泡群数量占总气泡数量的比例)差,直径大于100UM的气泡占85%以上,这些气泡都属于无效浮选气泡,而且由于气泡直径过大导至气泡上升速度过快,致使絮凝体遭到冲击面破裂,浮选效果降低。而本机所产生的微气泡直径在1UM左右,密度**102\CM3同时气泡大小均匀,这就保证了较高的处理效率和理想的处理效果。
2、溶气利用率高:
本机的溶气利用率近**,传统的凹式浮只有10%左右,而早期的气浮仅为6%左右,气浮效率的高低,同溶气效率没有太大的关系,较终取决于溶气利用率的高低,同溶气效率没有太大的关系,较终取决于溶气利用率的高低。以溶气压力为例,从0.3Mpa提高到0.5Mpa,其溶气效率较多也只能提高一倍,但能耗却高出好几倍,以溶气效果为例,若从50%的溶气效率提高到**,其气浮效率较多也只能提高一倍,但相应的溶气设备在构造上就要复杂的多,检修也相应复杂。
研究表明,只有比漂浮粒子(絮凝前有单个粒子)直径小的气泡,才能与该悬浮粒子发生有效的吸附作用,在自然水体中,短时间内难以沉淀的悬浮粒子,其直径大多在10-30UM,50UM以上的固态悬浮粒子经过几个小时的静置,可以自然下沉或浮出水面,乳化液粒子径在0.25-2.5UM之间,其中少量大颗粒直径约10UM左右,所以1UM左右微气泡对绝大多数粒子都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这也是本机溶气利用率高的直接原因。